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品案例 >
精品案例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

发布时间:2011-11-30 00:00:00   来源:    浏览:

一、案例背景

(1)“先学后导 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进行了一学期的实验和固化。教师们有很多收获,当同时还有很多困惑,不知道什么样的课才是标准课,这次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我进行了《大道之行也》教学。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师徒结对活动给我了很大的帮助。

(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授课时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a.要能够正确通顺流畅的朗读课文,准确破句。

b.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c.理解课文意思,把握作者所构建的“大同”的理想境界。

二、初建课案例及反思:

初建课课堂实录:

在学生自己翻译课文,又进行自由结合交流疑难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

师:谁有不会的?

生1:老师,“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故”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2:这个“故“的意思是“所以”。

师:好。谁还有?

生3:“天下为公”一句中“为公”怎么解释?

师:谁知道?

生4:“为公”的意思是“是天下所共有的”。

师:那么这个句子怎么翻译呢?

生5: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师:那么,根据这个意思推断,“为”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6:“是”的意思。

师:那么最后一句中“是谓大同”中的“是”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7:“这”的意思,

师:跟以前我们学的哪一篇哪一句中的“是”的意思相同呢?

学生思考片刻,想不起来,老师提醒:上一学期学过的第一篇文言文。

生齐声说:《伤仲永》中“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是”也是“这”的意思。

师:谁还有问题?

生8:“故人不独亲其亲”怎么翻译?

师:谁能帮他解决疑难?

生9:这个句子应该这样翻译:所以人们不单独奉养自己的父母。

师:那么这个句子中的“独”是什么意思呢?

生10:单独。

师:第一个“亲”意思呢?

生11:以……为亲。

师:是的,这个“亲”是动词,翻译的时候译为“奉养”。第二个“亲”的意思呢?

生12:父母。

师:后面一句中第一个“子”的意思呢?

生:以……为子。

师:第二个“子”呢?

生13:儿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4:应该是“子女”。

师:对。

就这样解决了疑难后,教师抽学生翻译全文。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还由学生矫正。

反思:

今天学完了《大道之行也》这篇文章,感觉有几个方面有待改进:

1、备课上,应该精益求精,尤其是在知识性问题上,应该给学生更准确的解答。在这节课上,因自己对“为”的读法和用法没有准确把握,所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的概念是模糊的,差点误导学生,所以以后在专业知识上自己应该多学习,多向身边的同仁们学习,厚积而薄发,以教给学生更准确的知识。

2、教法上,应该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最后一个环节,在探究“你认为大同社会现在实现了没有”这个问题时,应该多让学生谈,但是我谈的比较多,学生说的机会被我占用了,因此下课后,感觉没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得到锻炼,实在是可惜。

3、在基本功上,语速应适中。这节课为自读课,要求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自己上课节奏过快,语速也快,对反应慢的孩子来说,可能接受知识有难度,所以不应单纯的以赶时间为主,应兼顾各类学生。

除此之外,我感觉在基本功上,应尽量避免重复学生的回答,应尽量避免知识的繁琐重复,避免无效环节等。

总之,应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克服平时课堂的随意性,这样才能伤处高效的精品课。

三、重建课案例及反思:

重建课课堂实录:

在学生自己翻译课文,又进行自由结合交流疑难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

师:谁有不会的?

生1:老师,“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故”什么意思?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2:这个“故“的意思是“所以”。

师:为什么呢?能不能跟就知识迁移一下?

生3:在文言文里,“故”有这个意思,在这里也是。

师:好,能跟就只是连接起来进行学习,文言文学习就要这样,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使自己能自主阅读古典名篇。谁还有不动的问题?

生4:“天下为公”一句中“为公”怎么解释?

师:这个句子的整体意思是什么呢?

生5: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师:那么这里的“天下为公”应怎么解释呢?

生6:“为公”的意思是“是天下所共有的”。

师:对,有的意思其实自己是知道的,但是不敢大胆的相信自己。那么和前面的句子连接起来,整个句子怎么翻译呢?

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师:那么,根据这个意思推断,“为”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是”的意思。

师:那么最后一句中“是谓大同”中的“是”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7:“这”的意思,

师:跟以前我们学的哪一篇哪一句中的“是”的意思相同呢?

学生思考片刻,想不起来,老师提醒:上一学期学过的第一篇文言文。

生齐声说:《伤仲永》中“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是”也是“这”的意思。

师:在文言文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里,意思又是不相同,翻译时还要结合整篇文章或句子来理解。谁还有问题?

生8:“故人不独亲其亲”怎么翻译?

师:谁能帮他解决疑难?

生9:这个句子应该这样翻译:所以人们不单独奉养自己的父母。

师:那么这个句子中的“独”是什么意思呢?

生10:单独。

师:第一个“亲”意思呢?

生11:以……为亲。

师:是的,这个“亲”是动词,翻译的时候译为“奉养”。第二个“亲”的意思呢?

生12:父母。

师:后面一句中第一个“子”的意思呢?

生:以……为子。

师:第二个“子”呢?

生13:儿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4:应该是“子女”。

师:对。

就这样解决了疑难后,教师抽学生翻译全文。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还由学生矫正。

反思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再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四、收获反思:

准确翻译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它不仅可以帮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为学生阅读更多的古典文学打下基础,而且是学生更好的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前提,所以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认识,让学生自主翻译,主动积累,并在翻译中自然总结翻译的方法,提高能力。本节课上,本人能遵循教学原则,坚持学生自主性,并没有武断地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而是引导、鼓励学生自译。教师也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从头至尾的翻译课文,而是重点强调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重点的文言词语。学生发现的问题也并非一定要教师解决,而是鼓励学生先行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解决。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只有认真践行新课标精神,大胆放手,课堂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上一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14.1压强》案例研究
下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