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品案例 >
精品案例

《理想》案例反思

发布时间:2011-11-30 00:00:00   来源:    浏览:

《理想》一课执教后,我不断反思总结:我这堂课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完善?切磋,琢磨,就是成长,改善,实践,就是发展,就是前进。

                      删繁就简三秋树

上一节公开课,总希望自己的课有厚度 、宽度,体积容量大一些,似乎这样才有分量。设计时难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啥都讲了,其实啥也都没讲到位,品透彻。

这样的失败课,我上的不少。

本学期,学校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我想,就是要力避这种情况,要重点突出,要纲举目张。因此,我在设计《理想》第二课时就设计了有效展示这个环节。在有效展示之前,再让学生回顾了本课的结构与主题,深入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写作、自我展示就成了课堂的高潮。正是因为前面的回顾与品味,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核心: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后面的写作、自我展示,就自然而然,有感而发了。

 由此,我想到一堂好课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纲举目张,是有机和谐的整体,而不是一盘散沙,更不能模糊不清,必须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效设计就成了标新立异的二月花。

              让教材成为例子

教学片段:

        师:我们学过了诗人流沙河的诗,现在,我们来学习诗人汪国真的《致理想》。

        生读品《致理想》。

        师:请大家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从“永远打不断的是脊骨∕永远撕不碎的是信念”读出了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特别是两个“永远”运用反复的修辞,更能体现。

        师:你拈出两个“永远”,真是独具慧眼。

        生2:我从“你是现实中一团燃烧的火焰”这句诗中,读出了理想给人热情,给人温暖,给人信念,运用比喻的修辞。

        师: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给人热情,给人温暖,给人信念,加强了语气。

        ……

        师:现在,我们也为自己的理想写一段话或写一首小诗吧!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曾多次反思:怎么才能让教材成为例子,用好教材呢?

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我。讲《理想》这一课时,我想:这一课,以前都是一课时完了,可不可以再延伸一课时,让学生品味语言,朗读之后,再学习汪国真的《致理想》,并结合单元让学生为自己的理想写上一段话或一首诗,进行展示,这样把课教长,是不是好一点?于是,再三思之,我又写了一首诗,和学生一起展示。这样就把感悟、品味、朗读与写作、师生共同展示融合了在一起。

语文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说话、写作能力的,至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就要靠老师去创造了。至于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就像数学课中的例题一样,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去面对现实问题,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拘束在教材内容上。当然课内掌握是基础,是根据地,不能丢掉。

只是教材真正成为例子后,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在本课中,特别是学生的展示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很高涨,风筝一样遨游在课堂的春风中,就是一个明证。

         恰切的教学语言与适时的教师示范

听过不少优质课,我越来越感到:一节课之所以优秀,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示范,在课堂中适时激发,恰到火候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它就像催化剂一样,发生催化作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一节课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来。

执教《理想》一课中,当学生朗读品味了很多具体的诗节,紧接着学生品味完最后一节诗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激情,我说:

根据上一课时介绍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诗人流沙河在文革中劳动改造了12年后,1979年复出,此时已经48岁,仍然对理想矢志不渝,欣然提笔写下这首诗。火一样的热情,流淌在诗歌中,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乘上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的豪情壮志。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读了此诗,怎能不为之动容,怎能不为之动情。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呢?你想对自己的理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激发起来了,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学生展示作品,我都要学生大声报出作者或诗人。我也写了一首诗,当我大声报出诗人张敬成时,学生热烈的鼓起了掌,气氛更热烈了。于是我朗读了自己写的诗《致理想》:                                                              

           理想是青海湖  是青藏高原上

           繁星一样闪耀的湖泊群落

           把一双双目光投向宇宙的浩瀚与神奇

           坚定而又执着  永不疲倦

           理想更是黄河长江之源  奔向

           大海的苍茫  回环曲折  汹汹涌涌  一路

           放歌浩荡  把所有的肉体和精神安葬在

           坟墓一样的无数群岛之间  四处充满

           无数死亡的孤寂与静谧———

           映入眼帘的蓝天  明净的阳光

           轻轻地照耀着人类诞生以前就存在

           甚至更为久远的荒凉群岛 

           理想总藏在事物的背后  阳光照不到

的地方  它有月亮一样光洁的额头

总在真切的梦境中闪现  遥远得飘飘摇摇

愤恨  懊恼  热望  惊喜  

一一将你拥抱折磨  将你粉碎焚烧

即使化为骨灰  在一缕柔柔青烟后

永不言弃的你  也总能看到

           它那双幽深痴情火焰一样初恋的黑眸

朗读之后,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更加高涨,报作者时不再低声了,不再羞涩扭捏了,而是充满自信,高声朗诵,一下子课堂气氛到了高潮。

恰切的教学语言,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兴致;适时的教师示范有效地鼓舞了了学生的自信。

                激情:课堂上的浩荡春风

     一首诗没有激情,就一览无余,味同嚼蜡;一个人没有激情,就像一杯白开水,温温吞吞;一节课没有激情就像没有放调料的一盘菜肴,淡而无味。

     因此,在准备《理想》一课之前,除了熟读本诗以外,我查找了一些资料。查找的过程中,我渐渐地被诗人流沙河对生活的热爱,对诗歌的执着所感动,要知道他在文革期间劳动改造12年,79年重返文坛时已经48岁了,冤屈,误解,压迫,并没有摧毁他对诗歌的信念,他是怀着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写诗,抱着对未来新生活的信心在写诗,那火一样的热情,那纷飞的意象,那冤屈的坎坷,一起涌向笔端,铸就了时代的篇章。教学时我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热情激昂、深沉雄浑,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我才能入情入境。事实证明,激情确实是一节课所必须的,特别是这样的课,更不能缺少。

    上课之时,我就被激情充满,成了等待上路的轮胎,渴望上路奔驰;成了蓄流的水库,渴望开闸释放。

在执教的过程中,指点学生品读时,果然,我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我的激昂碰撞了学生的激昂,一起融汇在诗中,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因此,有了激情,就等于一节课有了花蕾,等待绽放;有了激情,就等于一节课有了东风,春天的脚步近了。

     不过,本节课优点明显,缺点也很顶眼,与同行切磋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应再严密点。个别环节有迟缓,耽误不少时间。

2、 环节应再紧凑点。环节与环节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再紧密些。

3、 学生展示应再大方点。学生书写纸张不规范,影响投影,不少学生还不够自信。   

总之,前进的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将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勇气,百倍的坚毅,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果敢前进。


上一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案例研究
下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诗夜游》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