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精品案例 >
精品案例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30 00:00:00   来源:    浏览: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本节的知识背景是,细菌分布极广,地球上人迹所到之处都有细菌。甚至在5m多深的土壤中,1000m以下的深海中,盐分很高的盐湖中,也都有细菌。空气中,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人的体表,以及动物的消化道内,也都有细菌。深海中热泉口附近的水温可达300℃以上,竟也有细菌存在。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本节的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二)教学设计思想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我确立了如下教学设计。即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入手,认识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走近教学内容,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法指导中,改变以往讲述细菌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和探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与真菌的操作,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一、初建课案例及反思:

初建课课堂实录: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本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并没有直接讲述,而是用心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探究实验”。因此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

但是本人深入理解生物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带领学生在一周时间内顺利完成此项“探究实验”,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

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

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二、重建课案例及反思:

重建课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师:为了巩固上节课的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我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探究主题:探究手心的细菌。先让同学们小组讨论本实验的设计方案,再写出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生:各小组商定的设计方案:

1.1 材料用具: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液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1.2 方法步骤:

①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将标签纸贴在培养皿的底面。

②用无菌棉棒在手心处擦取一下,打开1号培养皿,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后,盖上培养皿盖。

③将1号、2号两套培养皿放在同一的适宜环境下培养。

④设计好观察记录的表格,并做好观察记录。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1号

 

 

 

 

 

 

 

 

 

2号

 

 

 

 

 

 

 

 

1.3 结论交流:

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结论,使学生通过活动设计真实地感觉到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师:既然我们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又知道它们中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勤洗手,勤换衣报,打扫环境卫生。

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光自己做到,还要制止他人的不良行为。

生:开展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减少细菌的产生。

生:对公共卫生场所经常消毒、清洁。

教学反思:

1、在中学进行本探究实验会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遵循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要提前挖掘和寻找与本课有关的课程资源,如大学的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等科学实验室的灭菌条件;医学院校、医院化验室;社区中的实验服务中心;卫生防疫部门;条件优越的中学;食品厂;酿造企业等。这些均可为本实验的准备工作提供辅助资源。

2、以小组设计,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设计方案非常重要。可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借鉴,共享成果。如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3、在实验指导与报告中,设计好观察记录的表格、图形和问题。关注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态度,也要关注小组成员和全体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利用全体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其它组的观察结果,以达到对细菌和真菌生活环境条件的认同。

4、如果能调查农村家庭或食用菌养殖专业户是怎样进行灭菌的,那么更有利于理解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

三、收获反思

(一)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二)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物理《透镜》案例研究
下一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除法》 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