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书香校园 >
书香校园

寻找第六阶段

发布时间:2013-06-26 00:00:00   来源:    浏览:

读美国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其中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

故事讲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子在回家的路上遭人殴打,很多学生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只有一位路过的小女孩将他扶到路边,带他到喷水池梳洗,并且一路陪他安全到家。男孩的母亲在第二天上午走访了各个教室,希望找到帮助他儿子的女孩,对她说声谢谢。雷夫问他班里谁知道这件事情,大家都说不知道。班上的孩子们议论纷纷,推测做这件坏事的是哪个校园恶霸——有几个人嫌疑重大。雷夫发现全班32个孩子,有31个参加讨论,只有布兰达低着头做着数学题。雷夫盯着布兰达看,布兰达并没觉察到雷夫在注视着她。当她抬头看的时候,才和老师的眼神瞬间交会。布兰达眯着双眼,对老师摇摇头,示意老师不要插手。随后她又低下头继续做功课。帮助那个小男孩的女孩就是布兰达。

雷夫老师认为布兰达已经到达了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除了老师,没有人知道她做了什么,这就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雷夫老师把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应用到了学生的成长教育当中。

第一阶段是我不想惹麻烦。学生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而不是相信是对的才去做。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学生是因为奖赏才去做,而不是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应该的,不需要奖赏。

第三阶段是我想取悦某人。学生是因为取悦讨好某人才去做,而不是发自内心心甘愿意这样做。

第四阶段是我要遵守规则,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守班规校规只限于教室,或者只对于班主任、老师。

以上四个阶段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是交互出现的,遵守规则能不惹麻烦、遵守规则得到老师的表扬,遵守规则赢得老师的爱戴,得到父母更多的疼爱。教育的结果,常常有两种情况,要么是遵守规则听话表现很好的乖孩子,要么是破坏规则叛逆表现极坏所谓的坏孩子。如果教育仅止于此,雷夫就和一般教师没有什么两样。关键是他结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提出了成长教育的第五阶段和第六阶段,并认真实践,得到了成功,走向了教育的更高境界。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他人。不论儿童还是成人,达到第五阶段都有很大的难度。能帮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雷夫做到了,班上的学生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课间自行调节说话的音量,轻声细语,以免影响到他人。

这个阶段,学生觉得体贴他人是自己内心认为应该做的,与表扬奖赏或者是惩罚不相干,是文明程度的体现。但雷夫并不满足,觉得还可以做的更好,还想让学生更上一层楼,进入第六个阶段。他说:“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此,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尝试。我们做得到的。一旦成功,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足以补偿这个疯狂的教育界给我的心痛、头痛,以及微薄的工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教育现实也是让人头疼、心疼的,

就像雷夫在序言里说的那样,他的妻子认为他偏执,好朋友对他却没有那么客气,好听点说他是理想主义者,难听的说他是精神有问题。另外种族主义、贫穷和无知经常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再加上毫不领情的学生和教师队伍里素质低的人,即使最坚强的灵魂也可能被碾碎。面对这些,雷夫也曾深深地疲倦,也曾一次次地挫败,可他仍深深热爱自己的教学。可是教育界太多的江湖骗子,他们教上几年书,然后就想出一些聪明的口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巡回演讲,对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办法去解决,借以蛊惑人心。对此,雷夫说:“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没有不成功的,成绩没有不巨大的。参加工作至今18年,经历了目标化教学,诱思探究实验,分层教学,洪振涛本体语文教学改革,以及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等等,不一而足。面对专家教授,我们常常举起双手,亦步亦趋,而忘记了自己的独立思考;面对改革创新,我们往往全面铺开,随波逐流,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征途;面对上级领导,我们时时手足无措,小心翼翼,而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坚守。我们总想高效,总想走捷径,总想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注重的是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雷夫说美国的教育界是疯狂的,我们的教育界又何尝不是这样的。雷夫用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之所以感动了整个美国,也正说明雷夫这样的人不可多得,也正证明了美国教育的苍白无力。

我们还记得孙维刚老师吧,2002年1月20日因病去世。可他在2001年寒假前还站在课堂上,去世时63岁。

他的学生在学校里样样突出:文化课、体育课、卫生、公益、甚至身体发育得都要比别的学生好一些,但他们并非从学校或区里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而是大多非常普通……

他曾执教数学并担任班主任的一个普通班中,有22名学生考上了北大和清华……

孙老师爱说:“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做人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他希望学生“做一个由于自己的存在,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 

孙维刚去世后,到他家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但每一个人都被他清贫的生活所感动:所有的家具都是“过去式”的,铁床和大衣柜是20世纪80年代初常用的。

(以上引自《带着‘镣铐’你是否跳出了天鹅湖──解读孙维刚》

当年读着孙维刚老师的事迹,我曾潸然泪下,写下了一组诗,其一为:

关于你的幸福

你的人生

是一首关于悲壮和幸福的诗

停笔之后

许多人都带着沉痛的心情去拜读

诗眼是

20世纪80年代初常用的铁床和大衣柜

照亮了

一个时代崇敬的目光

我想用灵魂

高声朗诵着这首戴着镣铐的诗

面对芸芸众生 天地悠悠

还没开口就

 泪流  满面

孙维刚,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也曾感动了整个中国,是教师们学习的榜样。

悠悠10年过去了,我们来阅读学习雷夫。孙维刚、雷夫都是教育界的勇士。他们做出的牺牲,他们付出的巨大努力,都源于对教育深深的热爱。

孙维刚老师一生让学生做一个正直、诚实,无私,正派的人,做一个由于自己的存在,而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的人。他做到了。

雷夫老师多年来实践着让学生超越第四阶段,进入第五阶段能体贴他人。从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些应为准则包括一份健全的人格,存于人的灵魂之中。他也做到了。

二者殊途同归,都是让学生有同情心,为他人着想,有着自己健全的人格:正直、诚实,无私,正派。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谓“忠”,忠就是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做最好的自己。何谓“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待人,宽厚待人。在教育上,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者学高,才高;“诲人不倦”者德高,品高。孙维刚老师、雷夫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做老师,就做这样的老师,这是我们的方向。

向孙维刚、雷夫老师致敬!

向寻找第六阶段的老师们致敬!!


上一篇:学习“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体会
下一篇:《预设与生成》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