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课改体会

发布时间:2011-11-29 00:00:00   来源:    浏览:

 在我们的校园里,“先学后导、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通过不断的听课,不断的学习,发现我们的新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努力克服,觉得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良好持久地发展下去。

 1.过分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化

  在听课中发现,个别教师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住教材编撰者对教材内容设制的意图。课本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把握这个中心,突出这个中心,其他的内容和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

  教师必须把这些中心搞清楚,明白它们存在的意义,这才吃透了教材,把握住了教材。确定了教和学的中心以后,用什么方法来呈现这个中心、解决这个中心,才显出它的重要性。不同的中心内容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有方,教无定方,贵在得方”。

   对我们老师来说,首先解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前者解决之后,再考虑后者为时也不算晚。不同环境、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还有不同水平的教师,都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

2.过分注重“探究式”教学,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接受   

    课堂中,我们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可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挫伤学习程度差的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其实,“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只能事倍功半。

3.过分注重教学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结果” 

  提倡重过程,是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结果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深入的“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以便对结果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并在过程中寻求和学会得出结果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体验过程艰辛,有助于科学行为习惯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但并不是说结果就不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

   4.过分强调能力培养,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既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淀。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

   5.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 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被淡化。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了。

6.过分强调活跃,忽略了课堂气氛的严肃性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等的主要场所,所以需要一个与这项活动相匹配的环境。我们的课堂推崇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目的在于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知识和能力潜能,体现自身价值,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合作学习”,甚至有的教师可能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就不是一堂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探究活动的质量,盲目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为了探究而探究,动辄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上很多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在听课者看来,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很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盲目迎合新理念,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如果长期下去,会造成学生厌烦、懒散的心理。

可以设想,课堂上只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解答,到底能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得到解决?

在讨论的形式上,很多教师上课之前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表面上看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实际上这种形式上的分组不利于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其次,在探究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放弃不合理的权威与不平等的压制,大力提倡民主讨论、自由辩论,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个性倾向,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与发展。

7.过分强调多媒体的优越性,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并以境激情、以境引趣、以境助学、以境促知,因而使学生学得快,理解得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不过,我们也会看到一些课热热闹闹上完后,电脑关闭了,黑板空白了,似乎没有留下任何让学生回味的空间。多媒体教学确实好,但传统的教学手段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板书、板图、板画。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使教学内容的精华,是知识的骨架,使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照教科书进行复习巩固。另外,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边讲边绘制一些板图、板画,学生通过图文转化、绘图、填图等手段,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在头脑中建立了空间概念,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8.过分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忽略了正当批评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于是,在许多新课改的课程上,经常能听到教师“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掌声鼓励”这些语言。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和传统的教育相比,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适时的激励可以鼓励学生进取,而过多泛滥的表扬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这样的鼓励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给与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与鼓励,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有价值的评价。

  真的课改,就要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说老师就没什么事了,相反老师的课前任务更重,得做好精心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中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点拨,才能让学生把课堂真正的利用起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养成探究和自学的习惯。


上一篇:行走在课改的道路上
下一篇: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