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追问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1-11-29 00:00:00   来源:    浏览:

学和问紧密相联,谓之“学问”。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

追问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我们教师要使追问的课堂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只有把教材烂熟于胸,化为己有,才能在课堂上高翎建屋,在适当的时机,应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对此,我是这样看的:

一、顺藤摸瓜式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切入点,由此点引发,顺藤摸瓜,找到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水到渠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而有序的把握。这样的方式适用于对课文内容作粗线条的理解。如教学《隆中对》一文时:

师:看题目,“对”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应对。师:谁应对谁的问题?

生:诸葛亮应答刘备的问题。

师:刘备问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到原句。

生:“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师:请同学把此句翻译一下。

生: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

师:刘备有何“志”啊?还是用原话回答。

生:“欲信大义于天下。”

师:这句话译成现代话就是——

生: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师:言外之意,现在的天下有大义吗?生:没有。

师:那现在的天下是怎样的情况呢?

生:“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师:汉皇朝风雨飘摇,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正在受苦受难。值此危难之际,作为汉皇室的刘备自觉智术浅短,乃至寄人篱下,屈居新野。现在,他就向卧龙诸葛亮讨——

生:计。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应对中出了什么计……

这里师生由“对”及“志”,由“志”及“计”,顺藤摸瓜,不经意间就把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

二、咬文嚼字式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汉字的意义丰姿绰约,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在同一个语言环境里,换上不同的词,感觉也往往大有差别。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赏析语言,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我们要来一番“咬文嚼字”式的追问,探幽索微,以文字来体会文意。如在教《蝉》一文时,引导同学们赏析语言。

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①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②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③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情感(学生自读后抽生读)。师:请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是怎样处理读音的。

生:因为夏天蝉知知不休,令人心烦,所以这句话要读出一种厌烦的语气,根据句子的意思,我把前一个“那么”读得稍轻,以示对蝉的轻蔑,后面一个“却”“那么”读得稍重,表示一种意外,把一个“竟”字读得很重,表达对蝉聒噪一个夏天的厌恶之情。

师:一个“竟”字,既有意外之意,更有厌烦之情。正所谓言约意丰。在第二句里起类似作用的有哪个词?

生:只不过。表达了对蝉的不屑。

师:仅仅是对蝉的不屑吗?

生:其实还表示了对夏天的不屑。

师:作者为什么会对夏天表示不屑的?

生:因为在作者看来,夏天是司空见惯的,不值嚷嚷上一个夏天。而蝉却为此知知不休,作者由此更是轻视蝉了。

师:再来看第三句里有一个“都不过”。你认为这个词该怎样读呢?

生:要读得低沉缓慢沉一些,因为这是朋友理解蝉“磨剑十七年,就为这一噪”的艰辛和不易,有着对生命的敬重之情。

师:我忽有一念:这里的“都不过”和上文的“只不过”有什么区别?能互换吗?

生:我觉得能互换,因为虽然有“都”“只”之别,但其实就是“不过”的意思,可能作者为了用词有所变化而这样用的。

生:我认为不能换,上面只对一个夏天而言,所以用“只不过”,下文中讲到哪管是90年、90天,意思是无论多少日子,所以用“都不过”。原文这样用词比较妥当。

生:这个“都”字,令我们感觉到,蝉是如此,是为了好好的活着,暗示着我们人也是如此,我们也是为着好好地活着,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是为了好好地活着。

师:作者小思从夏天聒噪的蝉中引起我们对生命为什么要存在的思索。其情感倾向已在文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三、诱思探究式

教师的追问,思维不应只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应该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高度,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深刻,达到“最近思维发展区”。

如教学《老王》一课时,

师:写老王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会产生什么联想?

生:让人想起恐怖片,想起死亡。

师:读到这些残忍的文字,你已经有什么预感?

生:暗示着老王的日子不多了。

师: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惦记着别人,前来送鸡蛋,礼轻情意重啊!面对人世间最诚挚的情意,杨绛杨绛的感受是什么?

生:感觉到老王的可怕。师:杨绛有何举动?

生:付钱。师:在老王心里,杨绛是什么人?

生:不是亲人胜亲人。

师:在杨绛眼中,老王是什么人?

生:外人,收下鸡蛋理所当然要付钱。

师:情能用钱买吗?生:不能。

师:作者多年后醒悟到这一点了吗?

生:醒悟到了,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这正是多年后作者感到愧怍的原因。

四、情感体验式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追问不仅是一种理答,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情感渗透的平台。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叩问心灵,感受到一种人性之美。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曾听过有教师上《散步》。

师:请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到了一处,我蹲下身,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身,背起了儿子。”这一句。因为这一句有对称之美。同时,也说明中年人肩负着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生:这一幕很温馨,很有亲情味,很有“家”的感觉。一家老小,你尊我爱,其乐融融。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家庭亲情图”啊!

师:想像一下,多少年后,“我的儿子”也会背起他的母亲吗?

生:一定会。因为现在的父母以身作则,已给他作了最好的榜样。曾记得电视上有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他也端来一盆水要给自己的妈妈洗衣脚。

师:这一幕在你的家里发生过吗?形式可能不是背,但性质上却是一样的情景。

生:有,有一次我爷爷生病了,我爸爸替爷爷穿衣服,我看在眼里,很自然地帮爷爷穿起了鞋子,记得当时我的动作很自然,情不自禁地就作起爸爸的帮手了。

师: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生:最近我奶奶腿受伤了,下不了地,奶奶的吃喝拉撒都是我妈妈我阿姨她们服侍的,每当想到这些,我在心里就暗暗说,以后我也要善待长辈。

师:大家的回答令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家庭亲情图”,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我相信,这种优良的传统会永远地传承下去的。

追问要抓住时机,即时进行,对学生的闪光处及时肯定,以鼓励其信心。问题呈现形式要因内容而定,可假设式提问,反问式提问,设问式提问。追问要讲求实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广阔,而切莫图热闹,作一些重复浮浅的低效问答。而且要注意,追问不是万能的,有的地方不用追问的就不去追问,以免将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特别要指出的是,追问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追问。


上一篇: “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反思
下一篇:竟比展示,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