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育技术 >
教育技术

访问我们的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1-11-24 00:00:00   来源:    浏览:

近日,读了窦桂梅老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感受非常深刻,也非常多,现就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谈一谈感受。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或幽默或诗意或激情。语文教师的语言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如是说。于是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语言有文学色彩吗?有感染力吗?我们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入迷人境地吗?听过太多的语文课,发现大多老师的语言没有语文的滋味,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的提问和简单的对错判断,包括我自己。

如果你对自己创造的语言是否有魅力还信心不足,那么窦老师告诉你一个捷径:

你的课或许没有讨论,没有启发,可是只要与学生一道读进去了,你就不能不经历震撼,洗礼和生长。如果你是朗读高手,那么借助你的声音,一点一点将学生与自己心灵的溪流拓宽、充沛——直到成为江河,成为海洋。

明明是公认的老名篇,文质兼美,都知道要多朗读,感情朗读,可是一到课堂上就走了老套路。不记哪位老师上高尔基的《海燕》,课堂情景至今仿佛在眼前。

先是介绍时代背景,听范读,接着分析海燕企鹅等形象。分析完了还不过瘾,又介绍象征手法在本文的应用。最后又用大屏幕罗列了人们常用哪些花草象征什么事物。课堂45分钟时间,全体学生用于朗读的只有1分钟。《海燕》,这么好的一首诗,一篇散文,就那么吝啬地让学生读了1分钟,好像他的口才比高尔基的《海燕》更重要,更有文采。其实,这位老师有着无可比拟的音质,这堂课,他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再让学生自己身心投入读一读,比他自己满堂灌强得多。

“以读为本”的课堂教学在我们身边,大有课在。十多年前,同事齐小菊老师在御驾小学上巴金的《海上日出》的情景,至今还让我难以忘怀。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张彩图往黑板上一贴,接下来,全体朗读。一句一句教学生读。“清静”读出静的感觉,静的氛围,“慢慢的”要放慢语速,符合“慢慢的”情景……在齐老师眼里,巴金的海上日出可谓字字珠玑,一字一句精心指导。几年后,齐老师分别参加济源市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均获得一等奖,她本人也成长为济源市年轻的名师。现在看来,齐老师上《海上日出》在当时可算是矫枉过正。

在《访问我们的语文素养》这一篇文章中,窦老师列举一个案例:

前几天,看到一位专家,仔细到了具体记录学生发言频率,他希望老师更上一层楼的实质是:课堂学生越“滔滔不绝”,语文课越有浓的兴致,灵的悟性,高的能力。学生的发言是否踊跃成了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尺度。

     看到这个故事,我的心头涌出一股莫名的悲哀——我们每一个教师何曾不被这样的尺度量过?有一次,教办组织优质课评选,听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上课,从课前组织到课堂结束,该教办主任详细记录了学生举手的人次,评课的时候,大加赞赏,表演老师课堂调动了多少学生的积极性。真服了我们领导,有这样善始善终的精神。

可是,秉承这样观点的人们可曾想过,只强调发言次数,而无视发言内容以及是不是语文的表达,这样的表达难道不是“亩产万斤”“大鸣大放”似的虚假繁荣?令所有人说话,所有人能侃侃而谈——教师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和定力。真有这样的课堂呈现在你的眼前,你相信它是真实的吗?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少次不是“软逼供”?学生不回答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不积极,我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口头表扬,加分,评出最佳小组,最佳能手。甚至,我们立下专向课题研究,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好像,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只有课堂热闹,老师才有作为,有成就。

亲爱的同谋们,学习了特级老师窦桂梅的嬉笑调侃之后,当学生不举手的时,请您不要再搞“软逼供”。当我们再搞“软逼供”的时候,请考虑逼出来的内容是否以语文的方式前行。

 

 


上一篇: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真实、扎实而高效的语文课才是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