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在线 > 教研讲堂 >
教研讲堂

教师教科研亟待改革——南京市教育科研“草根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0-06-11 00:00:00   来源:    浏览:

教师教科研亟待改革——南京市教育科研“草根化”发展

南京市教科所     刘永和

在波澜壮阔、波浪滔天的改革年代,我们有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我们有了许多的丰富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也有了许多的别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可是,我们却并没有许多的令人欣慰的教育进步和教育发展。蓦然回首,我们忽然发现,我们可能淡忘了教育的根本,淡忘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淡忘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没有科研型教师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改革,这是已经被近百年世界上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了的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教师的教育科研,而教师的教育科研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争论层面,教师教科研亟待改革,因此,从现在开始,南京市教科所正集中精力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教师教育科研上做课题,做研究,做文章。我们的措施就是要把“天上的教育科研”降为“地上的教育科研”;我们决定,把教育科研的重心降下来,让教育科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把课题研究的难度降下来,让教育科研符合教师实际;把教育教学反思的要求降下来,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一主两翼三本书”。

1.“一主”:开拓一个领域——“个人课题”研究。

“个人课题”起于南京。“个人课题”是南京市教科所的首创。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就写过一篇文章《基层教师呼唤“个人课题”》;2005年进行谋划设计,从申报立项到结题鉴定,进行了规划和论证;2006年实施“个人课题”的研究,一炮打响,全市申报2200余项;2007年推进“个人课题”研究,一呼百应,申报4200余项;2008年改革“个人课题”研究,实施三级申报、匿名评审制度,目的在于提高“个人课题”的品质。

  “个人课题”依于科学。“个人课题”首先是一种科研理念:课题研究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途。“个人课题”还是一种科研的领域:是相对于五级集体课题的第六级课题,是相对于集体研究领域的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属于教师个人的别人不要干预的研究领域。“个人课题”还是一种科研方式:它可以撇开经院式的繁琐的研究方式,可以采用简明高效的问题导入式的“五步研究法”: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验——经验总结;简单明了,行之有效。

  “个人课题”兴于各地。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响应,确切知道的就有镇江市、徐州市、扬州市、南通市、海口市等在做“个人课题”,浙江的湖州市做“个人研究课题”,浙江诸暨市做“草根课题”,新疆的乌鲁木齐市、成都市武侯区做“小课题”,等等,名称不同,方向一致:降低教育科研重心,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个人课题”勇于推进。南京市教科所计划2009年召开全国性“个人课题”研讨会。我们试图对“个人课题”进行严格界定,对“个人课题”的特征加以分析,对“个人课题”的实施进行创新实验,对“个人课题”的经验进行分享。这就需要群策群力,需要众多的研究者加盟。我们计划注册一个“个人课题”商标,成立一个“个人课题”研究者联盟,把全国性“个人课题”研究推向深入,让南京市真正成为“个人课题”发祥地和研究的中心。

 2.“两翼”:开展两种研究——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

为什么?如果说,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方式,那么,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则是两种方法。从教育科研的方法看,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方法都适合一线教师。一线教师与科研人员至少有三点区别:一是一线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科研培训和学习,二是一线教师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而不是教育科研,三是一线教师主要从事教育实践活动而并非理论研究;因此科研人员在科研目的、内容、方法上应该有着很大区别。而南京市教科所,作为地方性的教科所,应该也必须改造教育科研方法,使之适应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

  是什么?经过我们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是最适合一线教师的科研方法。案例研究,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和典型性的实例进行理性分析;而案例则是这种理性分析的结果。在教育界,所谓案例研究,就是将教育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真实例子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总结教育的新经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形成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案例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次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过程,即用教育理论解析教育实例,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是教师重新认识那些事件、整理自己思维、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实例进行深度解读,对已有的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叙事研究就是教师对自己亲历的教育教学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和生动叙述,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共同点是研究已经发生的教育教学“实例”,不同点是案例研究需要对“实例”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晓之以理”;而叙事研究则要对“实例”进行生动的“主题性”描述,需要“动之以情”。

怎么做?走研究与写作相结合的道路。教育科研的功利性也是一种原动力,教育科研有功有利,但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应该利用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引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让后再让教师超越功利。目前,论文评审涉及职称评定,因此需求非常旺盛,从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的写作开始,引导教师走上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的道路,是南京市的成功经验。今年4月,南京市教科所受教育局人事处委托,面对全市开展教育案例的写作的大型公益性讲座,同时开展教育案例征文评比活动,全市有7000余名教师参加这次活动,盛况空前,出人意料。应该说,教育案例的撰写非常符合一线教师的实际,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就是开展自己的教育科研。明年,我们将举办“案例研究”大型公益性讲座,把案例写作引导到案例研究,让一线教师学会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案例。我写了一篇文章《案例研究:教师教育反思的“金光大道”》,成为明年“案例研究”讲座的蓝本。

案例研究和叙事研究从外国走到中国,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走到中小学校,从大学教授研究人员走近一线教师,还有一个长长的过程:两种研究的方法还需要进行“本土化”研究,两种研究方法还要做“中小学”的界定,两种研究的成果形式还需要明确特征,两种研究的规律和注意事项还需要深入探讨。

3.“三本书”:编辑三本图书——教师教育理论。

  问题:教育理论出自理论专家,只属于理论专家。

  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块硬币的两个面。但是,世界上的教育理论越来越深奥,逐渐脱离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世界上的教育理论越来越众多,专业人员都都难以“求全”,一线教师就更加不能“责备”了。

讨论:教育理论需要走出“象牙塔”,需要走近一线教师。

  南京市教科所已经敏感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研究“怎么办”。我们应该深入调查,开展讨论,积极行动,拿出深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拿来能用、用之有效的“教师教育理论”来。首先,开展大讨论,解决认识问题。一线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论的大讨论已经开始,南京市教科所研究人员非常积极,一个2万字的讨论专版即将刊登在《南京教育》上;下一阶段还要发动一线教师进行讨论;澄清认识,形成共识。其次,组建一支队伍,解决人员问题。这支队伍要有理论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确保“教师教育理论”既符合理论的要求,也符合实践的需要。再次,编写撰写提纲,解决教育理论的框架问题。计划编写《教师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版、小学教育版、中学教育版三本书,编写三本书的提纲,这是关键一步,框架合理,内容就全面,编写就顺利,使用就方便。最后,组织编写。请一线教师分别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方法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找出与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而又切实有用的概念、原理进行改写,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供教师选用。

  研制:教育理论来自于教育实践,应该服务于教育实践。

    我们设想,编写《教师教育理论(幼儿教育版)》、《教师教育理论(小学教育版)》、《教师教育理论(中学教育版)》三本书,要求简明(一找就找到)、通俗(一看就能懂)、有用(一用能用上)。

  虽然有些异想天开,但愿能够心想事成。


上一篇:21世纪理想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下一篇:《教育叙事:使人“有所感”》